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生产生活秩序也正在加快恢复。口罩作为降低病毒感染风险,保护健康的重要防护用品,应该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怎样科学佩戴,既能延长口罩的使用寿命,又能安全有效地守护自身健康?
佩戴口罩要合理
口罩的使用原则是不盲目使用,不过度防护。中国疾控中心建议,在疫情低风险地区的空旷且通风场所不需要佩戴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需要佩戴口罩;在疫情高风险地区空旷且通风场所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颗粒物防护口罩;有疑似症状到医院就诊时,建议佩戴不含呼气阀的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有呼吸道基础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防护口罩;年龄极小的婴幼儿不能戴口罩,易引起窒息。
需要提醒的是,棉纱口罩、海绵口罩和活性炭口罩对预防病毒感染无保护作用。
选择口罩要科学
随着大家疫情防护意识逐渐增强,很多人为了有效防护,坚持选择使用医用防护口罩或N95口罩。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提醒,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防护,不一定非要戴N95口罩,一般的医用型防护口罩,是能阻挡大部分带有病毒的飞沫进入呼吸道的,在公共场合也就够用了。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工程师岳卫华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医用口罩通常分为三种,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医用防护口罩是在隔离病区(房)、隔离重症监护病区(房)、发热门诊等特殊区域由医护人员佩戴使用;医用外科口罩是在有创操作的时候,防止血液体液喷溅,由医护人员佩戴使用;一次性医用口罩是在普通诊疗环境里使用佩戴的。”岳卫华建议,大家在公共场所或工作场景时,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在人员密度不是很高的场景,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
卫健委组织专家编制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也对不同类型口罩的使用对象作了明确规定: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公众在非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使用。
医用外科口罩:防护效果优于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疑似病例、公共交通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在岗期间佩戴。
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防护效果优于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现场调查、采样和检测人员使用,公众在人员高度密集场所或密闭公共场所也可佩戴。
医用防护口罩:推荐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及确诊患者转移时佩戴。
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必要一定选择医用防护口罩或N95口罩,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防护需求,科学选择口罩。
口罩可适当重复使用
目前,对于医务人员更换口罩的时间是有明确规定的:每次与病人接触后或进入医疗红区、污染区等,口罩需要及时更换。
对于普通民众口罩佩戴的最佳时间,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冯录召表示,这个问题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是独处,没有与外人密切接触,可以不戴口罩;出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可以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回家后将口罩置于洁净、干燥通风环境下自然晾干,还可以重复使用;人员密集场所的工作人员,从事和疫情相关的工作人员,居家隔离人员以及共同生活人员,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长口罩的使用时长和更换频率,如果口罩没有明显的脏污、变形,可以不必四小时一换。但如果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需及时更换。”
需要提醒的是,在重复使用前,尝试对口罩进行消毒可能会损坏其“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因此不建议对其进行消毒处理。但是戴上和脱下口罩时,最好使用干净的手、手套或纸巾。这样可以保证口罩基本上不受污染。
正确处理废弃口罩
使用过的口罩确实可能携带大量微生物,如病毒、口腔细菌等。这些微生物不仅可能源于外界,通过吸气吸附在口罩的外表面,也有可能因为使用者本身携带细菌、病毒,通过呼气吸附在口罩的内表面。因此,使用过的口罩需要正确规范处理。
在平时生活中,健康人群佩戴过的口罩,没有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风险,可以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疑似病例或确诊患者佩戴的口罩,不可随意丢弃,应视作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有关流程处理,不得进入流通市场。
在医疗机构时,无论是求医问诊,还是看望病人,抑或是采访调查,但凡在医疗机构中使用过的口罩,建议直接投入医疗废物垃圾袋中。这些口罩作为医疗废物会由专业处理机构进行集中处置。而且,在处理口罩后,一定要注意进行手卫生。